金馬影展三場全搶票秒殺的《心迷宮》,低成本卻帶來叫好叫座的極大迴響
《心迷宮》,原名:《殯棺》,是忻鈺坤編劇並執導的一部中國農村題材的非直線敘事電影,為其導演處女作,霍衛民、王笑天、羅芸、孫黎主演,中國於2015年10月16日上映。劇情敘述村長的兒子想逃離老爸的控制,卻失手殺了人,好不容易逃亡,等他再回頭,卻發現殺人案¬早告一段落,更意外的是,死亡人人怕,這具屍體卻眾人搶,還輾轉過了好幾手,就此轉出一個村子荒謬故事來。誰殺誰,又是誰下的手?人人心頭都有一個想抹去的人,誰都有該死的理由,但命運從不是自己能掌控。錯中錯,機巧敘事,亂中有序,看屍體多活躍,謊言、彆腳圈套、與逃亡如何組成機運之歌,原來所有巧合都是宿命,偶然就是必然。
圖源:劇照,其後亦同
2013年,中國導演忻鈺坤的一個朋友身邊的真實故事打動了他,
「父親為兒子藏屍,這個題材剛開始聽起來真讓人毛骨悚然,但當整個故事一層層展開的時候,你會覺得它真的是太牛了,所以,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將他拍成一部電影。」
拍攝本片飽受資金問題困擾,總預算僅有170萬元,拍攝周期僅有24天。片中的男女演員都是一些地方戲演員。畫面大多採用手提式攝像機拍攝完成。取景地位於河南葉縣。但本片卻引起許多影評人的討論,也榮獲第51屆金馬獎最佳新導演、原著劇本入圍。
河南葉縣的村落裡,有著入不了土的棺木與焚燒不掉的原罪
《心迷宮》是一部有野心的電影,也是一部非常工巧的作品,黑色的基調、精巧的劇本、花哨的敘事、戲謔的口吻,將一個中國最基層自治單位的人物心理生態展現得精準到位。在國內各種政治、市場的突變的衝擊之下,中國村鎮傳統宗族道德已經殘破不堪。小農經濟本有的限制加上政治扭曲變革、市場經濟負面影響的衝擊,村鎮傳統道德已經無力支架起的時代洪流,表面井然,其實則限於崩潰。實際現實可以說是人心不古吧,但是本片裡已經可以說得上是各懷鬼胎了。
於是在《心迷宮》發生的北方小村莊里,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生態:首先最直接的是青壯勞動力的大量流失,這個是鐵一樣的國內現實,而青壯力在外也是層次不齊,有成功的,但是大部分可能都成為了盲流。其次是事件伊始村莊內的生態情況,基本上可以說是各懷鬼胎,寂寞少婦希望情郎除掉瘸子丈夫,瘸子丈夫則在外亂搞,賭徒老鄉偷了瘸子之後敲詐村長公子,姑娘小歡假孕向村長公子騙婚,村長公子失手殺人,村長為護犢放火燒屍製造迷霧,而這時候連小賣部老闆為得到寂寞少婦動了殺心,電影裡的所有人物基本上都背負原罪,這群背負著原罪的人在殯葬的舞台上一一亮相,心裡打著自己的小算盤,整個村子都被一團黑色的陰影所蒙蔽著。
電影以村裡出現了一具燒焦的屍體作為重要線索展開,通過三輪讓人哭笑不得認屍,將電影一干人物的心理鋪展了開來,結合多線的剪輯穿插,環環相扣,將故事抽絲剝繭。鄉村怪屍案本土化的敘事肉身才是這部電影足以讓人銘記的核心,雖然只是華北農村很小的一個生態格局,但是卻充滿著矛盾和猜忌,現實的倒影一覽無餘。
《心迷宮》呈現出了生活與人心、人性中細密的複雜況味:是一個巧合套著巧合,被戲劇性推動的故事
總有一些電影看完之後讓你有無盡的言語想去表達,但卻發現始終找不到說出口的線頭。某種意義上講,這類電影就是佳作。它呈現出了生活與人心、人性中細密的複雜況味,以至於只能用故事去慢慢暈染,而無法用概括性的語言去分析。《心迷宮》就屬於這一類。
從類型上去框定,它的骨血部分繼承自懸疑片,但卻沒有讓它停留在商業電影消費案件的淺表層面;從外部形態去看,它下定決心玩弄結構,卻沒有徹底與觀眾決裂,反而為觀眾營造出一種半是引導半是放逐的參與感;從內部精神去看,它探測到了中國人心理的暗礁。那些不可言說的灰色地帶,人們心底引而不發的潮濕火藥,懸而未決的精神血栓都在這部電影中被呈現出來。它們凝滯、冰冷卻也散發著本能的生機勃勃,那是艷麗的大國崛起大幕後細微的灰白底色。
北上廣是中國的幻象,小縣城才是中國的真相。
所以,像大多數對於“中國”的氣質和精神內裡有表達慾望的導演一樣,這部電影選擇了對準鄉村和縣城。小城的轉型期幾乎就是中國整體意義上轉型期最好的縮影。像畫面中山路兩側裸露的岩石一樣,這裡沒有樓宇亭台的遮蔽,發生的一切都更直白,去修飾化,更殘忍,更荒誕,更貼近動物性,或者說,更中國。
醜陋,是這部電影人物出場時已經定下的基調。無論男女。但這種醜陋是一種中國式日常化的醜陋。是那種處於大都市中的我們拼命想別過頭不去看、也不想承認的醜陋。大多數時候,出現在我們的大銀幕上的人都是被妝點過的,成為了一種高於現實幾厘米的美好假象。但《心迷宮》卻狠毒地把我們扔回了拼命想逃離的縣城現場,以至於有時,它像一部冷硬、粗糲的紀錄片。這些男女演員都是從當地的地方戲演員、地方劇團中找來的職業演員,塌鼻樑,寬臉,斑斑點點,雞心領毛衣套著秋衣,外面穿件夾克,騎著電動車或者開一輛小麵包,奔馳在塵土飛揚的路上。這電影中的幾天,幾乎就是中國城鎮化的橫斷面。
這部電影有幾個套層結構:首先,它涉及命案。但是不像我們慣常意義上的商業電影對於案件的敘述模式,那些電影中的死亡都是奇巧化的,充滿詭異的動機和強烈儀式感包裝,而《心迷宮》中所呈現的死亡,灰暗而沉悶,充滿隨機性,生死一瞬,無徵無兆。這才是真正的命運感。生死有命,不過就是如此。但是,這命案本身卻成為了催化劑,發酵了所有我們已知的、漂浮在生活表面和沈淀在現實塗層以下的情緒。
然後,它還涉及謊言。我們都對探求真相充滿嚮往,那是因為這個世界的運轉其實是建立在謊言的基礎上的,這是個殘忍的現實。這部電影最初的一個謊言其實都稱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謊言。它更像一個小姑娘撒嬌、任性和刁蠻的玩鬧,但之後,謊言一點點被放大,變成了一顆顆真正足以擊穿生活的子彈。到了不可收拾的結尾,再回頭去看那個荒唐的開頭,就會明白什麼叫做無常。更何況,這電影中,每個人都對每個人撒謊。丈夫瞞著懷孕的老婆與初戀女友會面;瘸子瞞著妻子和小三,在兩者之間佔盡便宜;兒子瞞著父母和村里的姑娘廝混;村長瞞著自己的良心,收拾殘局……每個人都在想,自己可以把其他人蒙在鼓裡,其實,自己卻也一直站在他人設下的陷阱中。
在這之後,你還會看到所有人情感與精神的潰散。無論是看似美滿的村長家,還是不幸的寡婦,他們都是中空的,生活之於他們,不過就是在度過時間而已。而鋪陳在故事當中的情感與情慾,又如此絕望而虛張。那些無法明目張膽的愛,不可斷絕的恨,又把一切攪得混沌。
而在這一切之外,最外圈還有一層隱秘卻又無處不在的父權。父親藉由“愛”之名,為孩子安排一切也剝奪一切,而後來,父親想拯救自己的兒子,卻最終讓所有人落進了更加無望的深淵。最終,父子二人在殯棺兩側默默佇立,一切又回到起點,荒誕覆蓋著荒誕,無常折疊著無常。在多年的疏離和憎恨之後,孩子叫了一聲“爸”。但這是重返親暱還是更深的訣別呢?
作為一部導演處女作,它不可避免的滲透著一點心機和炫技,比如,劇情中的電視裡總是出現一群猩猩的紀錄片,映射著現實中的人類,這是導演不太自信又想表達作者性的細微體現。不過,這一切都並不過分,沒有攪擾故事的本分。
《心迷宮》是一個巧合套著巧合,被戲劇性推動的故事,拋開這些需要抽絲剝繭和腦補重建的故事謎題,其實導演有著更大的野心。他想向人們揭示人心中某些深不可測的坑洼。他已經展示出的故事,和我們看到的一切不過都是冰山一角。他描述了這個寒冷的冰峰,也展現了靜默如迷的海水,當我們看著這冰山一角的垮塌之後,是否會想到海面下龐大的冰山,有一天也會徹底崩塌?
(文/楊時暘)
專訪《心迷宮》導演忻鈺坤對於電影本事以及其他
Q:《心迷宮》最吸引人的是結構,這樣一個多線交織的拼圖式敘事,在劇本創作還是剪輯階段完成的?
在劇本階段就已經寫成這樣的結構了,剪輯只是按照順序完成,並沒有做太多加工調整,在劇本階段都已經想明白了。
Q:最後剪輯完成版本和最初劇本有沒有出入的地方?
有一個小的出入。劇本裡第一章很明確告訴觀眾,那天晚上白虎(片中角色)死了,兩個年輕人開始逃亡。在逃亡路上,兩個開始有一些信任危機,鬧了一些小矛盾。這個女孩跑了一次,後來不忍心又回來,發現獎章,再勸男孩回去。開始拍的時候,預算一直沒有到位,很著急,這段拍得比較粗糙。剪的時候感覺這段戲挺弱的。如果放進去,會讓影片減分。再一點就是太長了,所以改了。
Q:影片線索很複雜,但也能看出其中有不少場景和台詞的設置是在幫助觀眾理解。比如重疊時間不同場景播放猩猩紀錄片,還有台詞中強調時間。還有其他更多這樣的安排嗎?
在劇本階段,很明確了故事發生在第一天到第五天,每一章節的時序都是第一天到第五天。我特別希望觀眾能夠記住發生了什麼,當(觀眾)知道第一段裡每天發生什麼,才能和第二段第三段(銜接)。但第一版剪完之後是兩個半小時,很多東西淹沒了。這是一個取捨。
Q:您把故事“重組”時候,會有一個觀眾理解的問題,要換位思考,您是怎麼考慮的?
我的經驗在於,你一開始不用去想的,尤其面對今天的觀眾,你說觀眾到底能不能理解,其實每個觀眾都有自己的理解,你只能保證說大多數人在這樣的共有的情感底下是什麼樣子。所以我在每場梗概完成後,在每個情節點做個圖紙一樣的東西,說明這場戲情節點是什麼,會給觀眾什麼樣的氣氛。因為全片一定是這樣,一定要把片子裡面的正反和觀眾,三個角色帶入,這是很重要的。我需要觀眾也參與進來,這很重要。就像在看希區考克的時候,到底什麼是懸疑。懸疑就是桌子底下的炸彈,我一定要讓你知道有這樣的東西。我很清楚這場戲一出來觀眾會說,哎呀,誰誰誰死了,那我知道將來我會在哪一場給你一個答案,告訴你,哦,不是他死了。然後還會在中間再有一些設計的東西,去誤導你引導你。再適當做一些留白,讓觀眾往裡面填補一些畫面,就能完成這樣一部作品了。
Q:實際拍攝中,除了資金問題,有沒有遇到什麼意外困難或驚喜?
有。最初,村長這角色是從北京找的演員,結果他在來劇組的路上腰間盤突出犯了,沒法再演。開機前三天,其實是沒有男主角的,母子倆聊天說爸爸怎樣怎樣,其實腦子裡根本沒有爸爸的形象。後來才找到霍衛民老師。他來了之後,我又覺得他跟想像中的村長不一樣。後來他做了很多形象調整,還跟我分享生活經驗,甚至試著讓聲音變沙啞。最後一場戲前,他熬了兩天夜。父子在棺材前對峙的一場戲,心力交瘁的狀態完全表達出來了。所有的人都說,這角色換對了。
Q:故事發生在河南農村,有網友問為什麼不用方言,可能會更有原生態的真實感。有想過嗎?
這個片子裡沒有一個純正面的角色,描寫的是普世的、人性本源的東西,並非刻意在說某個國家,民族或地域。在國外放映,觀眾也沒有理解上的障礙。如果用方言,可能會讓有些觀眾覺得地域歧視。另外,河南方言本身有很多幽默的地方。影片裡面的一些黑色幽默場景是自然發生的,並不是語言幽默或段子。如果用方言,一上來就變成喜劇了,跟我初衷不同了。
Q:您曾提到,為了影片節奏,上映版比之前(《殯棺》)剪掉了約8分鐘,具體是哪些?
忻鈺坤:第一段表現父子衝突的部分。比如,晚飯那場戲,母子吃飯,兒子一直說父親的不好。同時父親在另一個場景吃飯,不斷說對兒子怎麼好。這樣來表現矛盾。這樣節奏慢,會讓後面逃亡的戲顯得有點怪。其實現在的觀眾從各個層面都有,不可能拍一個戲滿足所有人口味。我剪成這樣,其實還有人覺得太囉嗦了,也有人說沒太看明白。
Q:從棺材的懸案到一個完整故事,可以有很多切入點,為什麼選擇用父子衝突這個角度?
《心迷宮》的創作沒有我個人經歷感受在裡面的,是純粹的創作。我覺得一個棺材換了三家人這個事很有意思,但講這個故事我就要放在當代鄉村背景。根據我的經驗和觀察,鄉村留守的家庭越來越多,會有年輕人和父輩衝突的問題。這樣一個大家熟識的背景下,觀眾看的時候不會齣戲,有真實感。
Q:有觀眾對一個地方有不同理解。村長處理完屍體後,和老趙“偶遇”,發現屍體一段。有人理解成真實發生,也有人理解成是村長內心的計劃,或做夢。
這段不是真實發生,是後者。其實前面有對照,村長這個想法和之前王寶山描述的屍體處理方式是一樣的。其實還有觀眾認為結尾白虎燒香,是不是還魂復活了?一些人以為還是正常時序發生的。
Q:其實最後這段是所有故事的起點。
對。其實能圓起來。這樣看下來,其實會讓有些觀眾能提高,覺得有意思。
Q:片中有一處點題,小風母親對她說一句話。這句台詞是開始就設計好的嗎?
忻鈺坤:最早這個故事叫《心事》。開始想起英文名,好像只能翻譯成secret,但又覺得不對,秘密和心事完全不一樣。心事是寫在臉上的,就像“殯棺”一樣,想埋埋不掉。我就想,需要有個不是主角的人來提一下。生活中其實會有這麼一個人。
Q:結尾處,黃歡把徽章埋掉,有沒預先安排的用意?
忻鈺坤:在劇本階段,徽章起了很大作用。一方面是第一章的主要線索,兩個年輕人的情感衝突和選擇回來都是因為徽章。另一方面,每個主要角色都有一個心事外化的道具。父子兩人是那座棺材, 黃歡是這個徽章,代表一個天大的秘密。麗琴的心事是那個拐杖,大壯的心事是那個手鐲。怎麼處理呢?有的人是埋不掉(棺材),大壯只能留著手鐲,麗琴把拐杖埋掉,黃歡也選擇埋掉。其實我告訴觀眾其他人處理的方式,唯獨沒有交代父子是怎麼處理的,留給觀眾。
Q:您在不同場合提過一句話,《心迷宮》是你第一部電影,也可能是最後一部。是說這次拍片機會很難得嗎?
原話大概是在拍攝之初,覺得這是我第一部,也可能是最後一部,如果拍不好可能就再沒機會了。並沒有我以後不拍電影的意思。我以後還會再拍“這樣的電影”。《心迷宮》能被人喜歡,是觀眾的整體觀影品味在多樣化。可能再早五年,大家只滿足視覺的衝擊, 現在大家想看一些不一樣的,能打動人的。所以,做一些體量不是太大的,給導演更多發揮空間的影片,是有可能生存下去的。這一切源自於市場的變大,受眾的細分。所以,我特別希望自己能像科恩兄弟那樣,他們拍的電影永遠有自己的風格,不去追求票房冠軍(這樣的成就),不斷給觀眾驚喜。他們拍片也多不會賠錢。
Q:那麼,如果資金不是問題了,接下來的作品最想提升哪方面?
所有方面。《心迷宮》的預算已經低於正常標準線了。設備,後期等各個方面都需要提升。在我看來,《心迷宮》各個方面在掉分,是故事在裸奔的一個狀態。希望以後故事繼續往前跑,別的方面都追上來。演員方面,我也不排斥和明星合作。
Q:有很想合作的演員嗎?
黃渤。我覺得他很“生活”,特別適合我這種“生活流”或現實主義題材的表達,讓他看著不會齣戲。而且能看出他很用心,對每個角色塑造的那種差異。這很難得。
Q:您既然向觀眾做成了“承諾”,還會繼續拍這樣的電影。接下來有沒有什麼計劃,有壓力嗎?
壓力很大。之前走影展的時候,心態有些浮躁。但現在不一樣了,知道自己該是怎樣一個姿態。所以我有底氣回答觀眾,我還會拍這樣的電影。接下來,我會和FIRST青年影展“並馳計劃”的項目合作。他們在資源和資金方面扶持各種類型青年導演,我自己也可以專心創作有自己風格,但又有自己觀眾的作品。
Q:現在有什麼感興趣的題材嗎?
還是更想做原創的東西,更能有導演自己的骨血和神韻。
Q:還會再玩結構這種手法嗎?
不會了。之所以用結構的方式,是因為它符合我的故事,能把棺材換三家人的故事講好玩。後面就會根據不同題材來看。
不是為了結構而結構,而是看什麼題材內容適合什麼形式?
忻鈺坤:對,是這樣。
Q:10月16日,《心迷宮》正式上映。不少人感嘆不易,製片人任江洲先生曾說“感謝廣電”。您經歷了從拍攝到大銀幕公映的漫長過程,有什麼感受?
製片人說“感謝廣電”,我也很認同。《心迷宮》有一些人性的灰色,沒有傳統意義的正面角色。最後能過審,我也覺得挺意外。結尾處加一段字幕,我覺得並不影響表達。只有拿到龍標,才能讓製片人回本,我覺得這不是很糾結的事情。另外,有很多影展是國家幫推送的,這可能是很多觀眾不了解的。
Q:觀眾會有習慣性的猜想。
對。但其實你會發現,沒有那麼不盡人意。十年前,可能這個片子過不了審。五年前,可能要重新拍一個結局才能上。到今天,只需要加一行字幕。可能再過十年,這個字幕是不是就沒了呢?
而看過電影的網友們則有以下評論:
「心迷宮」的劇本真是驚喜。如此群戲能這樣流暢地自圓,已實屬不易;時間線打散卻又讓觀眾能輕易縷清而不顯雜亂無章,確是匠心別具地精巧。開場即驚艷;結尾父子對峙戲太棒。當然,為過審加上的那行結尾字幕讓人出戲,不過相信以後會更好。
有的話不問清楚,留在他心裡壓成了石頭,他就會一輩子對你好。但問清楚了,石頭就壓到你心裡來了。
作為一部小成本處女作,這是一部值得鼓勵和需要鼓勵的好電影。主要好在劇本方面,多視角拼圖敘事,緩緩揭開一個環環相扣的農村題材罪案故事。並以此去照出每個人心中的惡與自私。整個片子劇作結構與劇情設定都很巧。只可惜,因為製作成本過低,製作水平還是略粗糙。其實可以更好。
劇本挺有趣的,沒有讓三段式淪為中國電影常見的山寨故事。電影化處理上有所欠缺(無論一眼可見的演員表現還是畫面處理),不知是不是受限於製作成本,不過,作為第一部,確實不錯了。中國電影的未來,依然是在鄉村和縣城啊。
威尼斯影評人周,鋒芒畢露。類低俗小說結構常見,本片運用到本土化題材上,不止講了個結構花哨的故事,還反映了農村現實問題(勞動力流失等)。導演混過片場,編劇、剪輯都過硬,毫無拖泥帶水,細節精打細磨。全職業演員群像出彩,成本200萬處女作,相當不錯了。導演是諾蘭科恩奉俊昊粉。
如果你認同電影就是好好講故事,那這部電影在講故事的層面上非常出色,故結構編排,細節鋪墊,剪輯與主題都打磨的足夠精緻,這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沒什麼瑕疵,雖然它的結構也不新鮮,但這年頭能遇到這種帶著腦子的導演處女作簡直就是一種幸運,但願忻鈺坤不會立馬下海拍什麼賣IP的商業大片。
多線敘事,環環相扣,每個人都脫不開關係。把每個人物、細節運用到了極致,華語片巔峰之作。
原名《殯棺》更好——棺材太輕,如世道人心。
忤逆父權的兒子,為一塊獎章自首;無私為民的村長,因一具屍體染污。軟骨頭的情人和家暴的瘸子,原是一丘之貉;暴脾氣的孕婦與苦熬的村姑,終究母女同心。第二次才接起的電話,在腌臢的溫柔鄉外要了命;賠進性命也戒不掉的賭癮,才是真正治不好的病。諾蘭結構科恩風格本土敘事,一個好故事勝過萬語千言。
回歸劇本本身的好電影。導演的講述聰明又踏實,有虔誠影迷式的無知覺模仿,更多的是才華迸現。三段式敘事環環相扣,組織能力不遜經典,還用極低的成本拍出了有意象的精彩鏡頭。不足之處在於對父權主題的詮釋冗餘,結尾儀式感的空鏡略多。
留言區